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通信/传统IT > 你是挺深圳?还是挺上海?_腾讯新闻

你是挺深圳?还是挺上海?_腾讯新闻

天乐
2020-07-18 02:55:14 第一视角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城市意味着机会。上海和深圳,无疑是国内最具活力的两座城市。川泽就在上海。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该怎么比呢?上海有复旦、交大,深圳有腾讯、华为,看完这篇文章,留言区讨论一下吧。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前东家老板马明哲的文章,有个事情一直想讲,但碍于时间和篇幅就没写。

十多年前,平安总部差点搬到了上海。

起因是,上海派人来深圳挖墙脚,与平安、华为、中兴、招商银行四家大公司密切接触。

许诺了很多优惠条件,“引诱”他们把总部从深圳搬迁到上海。

那时,不少平安员工都考虑搬家的事。

结果,深圳给出了更好的条件,不仅全面满足上海所给的优惠,还允许平安在深圳竞价拿地,新建总部大楼。

于是,福田CBD一块编号为B116-0040的地皮,挂牌公开竞拍。

竞买条件有3个:

在深圳注册的保险法人总部;

注册资本要超过5亿元;

在深圳运营2年以上。

这种量身定制的条件,符合的也只有平安了。

当年9月28号挂牌,但没人来竞标,流拍了。

延期到11月6号,只有平安一家公司出价,成功竞标。

高度599.1米的平安金融大厦应运而生,超越京基100,毫无悬念地成为深圳第一高楼。

马总是个很讲平衡的人,他把平安的资源中心等服务部门迁到了上海,不过结算中心仍留在深圳。

而华为、招商和中兴,也受到了深圳的特殊关爱,最后都选择留了。

风云诡谲中也能轻易洞见上海与深圳的角斗,明里暗里,几十年都没停歇过。

1

风起云涌

类似的戏码,最近又在上演。

先说深圳。

今日头条砸了10.82亿,在南山区拿地。

拿地之后还要“拿人”,头条背后的字节跳动,即使遭遇疫情,也在疯狂、持续地招人。

他们号称要在2020年,把员工总数,从6万紧急扩充到10万。

建成后的深圳今日头条,也要容纳至少1万人。

另外,头条的这块地附近,腾讯和阿里也有项目,三足鼎立,彼此距离不足3公里。

这3个好邻居的故事,未来势必会相当精彩。

如果要凑一桌麻将,把稍微远一点的百度拉过来,好像也不错。

头条之后,小米也来了。

小米集团国际总部也将落户南山区后海,总投资额77.6亿元。

主要战略定位是:智能手机与人工智能、商务拓展、互联网服务中心、拓展国际市场。

要知道,仅仅半年前,小米武汉总部落户光谷,总投资是3.4亿,不足深圳的5%。

湖北仙桃是雷军的家乡,武汉大学是雷军母校,但资本用脚投票给了深圳。

小米之后,VIVO和OPPO宣布要在深圳建总部大厦。

▲图源:帝信誉

至此,深圳汇聚了超290家全球500强。

南山区粤海街道,这个号称“中国最牛的街道”,再有南山必胜客的加持,显得特别有吸引力。

同样的热闹,也属于黄浦江畔的上海。

被美国掐了脖子的华为,虽然总部在深圳,但最近与上海微电子签署合作协议。

上海微电子和中芯国际,都在上海,是国产芯片的领头羊。

而华为海思,早在多年前就和上海勾搭上了。

去年,华为又专门投资近百亿,在上海青浦区建立全球科创中心。

至此,华为的无线5G、高端手机Mate和P系列、芯片等极为重要的业务,投入上海怀抱。

华为全球最大旗舰店,也在6月24号落户上海南京东路,隔壁就是苹果和三星。

这个三足鼎立,也挺有看点。

前不久,掌舵上海拼多多的黄峥,身价约3210亿元,短暂超越马云成中国第二大富豪。

口红一哥李佳琦,也在几天前落户上海。

同在上海的B站,因为后浪刷屏而破圈后,开始奋起直追,月活超1.72亿,利刃出鞘,搅动了本就不太平的视频领域。

疫情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IMF最近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其中,美国下滑8%,欧元区下降10.2%。

但上海和深圳,却异常坚韧,甚至逆势扩张。

在扩张的过程中,还调皮地互相争夺资源和“领地”。

上海就像是西装领带的绅士中年男,深圳就像是穿格子衫的青年IT男。

围绕着上海与深圳,有一连串的拷问:

他们的风云对决,将有什么看点?

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呢?

2

科技

先来看看,双方科技实力比拼。

说到科技,不免要提及互联网。

也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还用比,都不用上擂台,深圳足以秒杀上海。

直接KO以后,还能把上海踩在地上摩擦摩擦。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上海的互联网,真的如此弱鸡?

不久前,半佛仙人写了一篇文章,他说:

谁会讲故事,谁就看起来耀眼,而上海的互联网,从来不相信故事。

那篇文章里,他把上海错失互联网上半场的原因,简单归结为“不相信故事”。

还有别的自媒体拿马云来说事:

马云最初在上海创业,但上海没人相信他, 只好无奈回杭州。

2008 年上海高层还专门开会反思:上海为何留不住马云?

长期以来,魔都最拿得出手的互联网公司,居然是世纪佳缘......

以上这些,我都不认同。

首先,上海并没有错失互联网上半场,也不会错失下半场。

1999年,毕业于复旦的陈天桥在上海创办盛大网络,2004年公司在美国上市,31岁他就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首富。

那一年,深圳的互联网远没有如今闪耀。

除了盛大,还有易趣网、土豆网、安居客、1号店、大众点评、饿了么、喜马拉雅、携程、B站、拼多多……

虽然没有BAT,但上海这股势力,也不容小觑。

上海的互联网人,20年来,成功完成了接力赛,现在又开始奔赴下一个时代。

没有上半场和下半场之分,上海注定要打满全场。

其次,上海从来是都是相信故事的,否则也不会有如今的地位。

另外,还有个误区,就是很多人以为:只有互联网,才是高科技。

显然不是。

互联网只是高科技的一个分支要素而已,并非全部。

将视角放大,还有更多的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航空航天、核能、半导体......

总的来看,深圳互联网、无人机、基因技术高于上海,但其他高科技方面,那就不好说了: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在上海开幕;

上海5G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实力强劲;

芯片和半导体,上海在国内领先;

新能源有上汽集团和特斯拉上海工厂......

此外,上海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它过去70年,甚至100年,都是中国第一的工业城市。

中国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一直固定在上海。1972年尼克松访华,压轴活动就是到上海看工业展。

那这和高科技有什么关系?

关系可太大了。

有工业实力做支撑,既能够辅助科技发展,又能够将最新科技用最快速度执行落地,形成“研发--生产--迭代--批量生产”的正循环。

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作战能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且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尤其是最新一波的新基建和5G,将会极大地赋能上海。

当技术和工业双剑合璧,向来是所向披靡。

所以在高科技这一块,深圳胜在互联网,胜在新、胜在快、胜在出其不意,有无限可能。

而上海,胜在三个字:稳、准、狠。

3

文化

聊完科技,我们再来聊一聊文化。

说到这里,也许你又有一个疑问:深圳哪有什么文化可言?

确实,深圳从小渔村发展到如今,也不过才40年,且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和“新移民”,看起来好像真的没文化。

当然,只是“看起来”而已。

作为一个在深圳待了二十多年的人,我觉得深圳有它独特的文化基因。

这种文化,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不同地域的人们交汇在一起,共同造就的。

总结起来就是,从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到市场文化的变迁。

那这个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我先讲个故事。

上世纪中期,深圳河南岸的香港腾飞,中环、尖沙咀、元朗的摩天大厦在太阳下闪耀着金钱的光辉,而北岸的深圳,芦苇丛生,每到夜半,田埂上偷渡者被抓到后的惨叫声此起彼伏。

1962年,从深圳跑了12144人;1978年从深圳跑了17456人。

即使鸣枪警告,警犬撕咬,甚至有人在深圳湾泅渡时被鲨鱼咬断腿,尸体放在海滩上示众,也没啥用。

因为仅仅一河之隔,深圳罗芳村人均年收入513元,香港较寮村是7.8万港币。

如此大的差异,才导致偷渡屡禁不绝。

为了打破这种格局,1980年8月,中国第一块试验田“深圳特区”正式成立。

但是没钱。

有位领导说:国家困难,拿不出钱来,只能特批了3000万元贷款,你们凭本事起家去吧!

3000万,还是贷款,将来可是要还的。虽然这笔钱在那个年代确实也不少,但要把一个小渔村建设成国际大都市,这点钱是真杯水车薪。

不过,压力才是创新的动力,人如此,城市也如此。

各种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深圳创下很多纪录:

1981年,东湖丽苑成立第一个物业管理公司;

1982年,几百名来自韶关的年轻人来到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者;

1987年 ,第一块土地在深圳举行“公开竞投”,这次拍卖助力《宪法》的修改,删除“禁止出租土地”的条款......

时任蛇口工业区总指挥的袁庚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是皇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这句口号,是深圳市场文化的缩影,包含着速度、制度、公平、开放。

正因为如此,深圳文化显得有点“务实的发冷”。

有次我一个河南同学来深圳,我和他一起坐地铁去南山,地铁很安静,全程几乎没有任何人说话,我同学对我说:

深圳没啥人情味和烟火气,深圳人就是没有感情的赚钱机器。

我认为,凡事有利也有弊,深圳表面上冷酷,但背后又蕴藏着一定程度的自由和秩序。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深圳,重新定义了深圳文化,也锻造了全新的深圳精神。

对比之下,其实深圳文化内核的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上海也有。

但因为上海有更悠久的历史积淀,以及发展侧重点的不同,所以和深圳有很大差异。

目前,上海已经是成熟发展期,而深圳还是蓬勃生长期。

所以从很多细节上,可以看出上海显露出“中年富态”:小资、高端、奢华、洋气。

早在1930年代,上海就是“十里洋场,东方巴黎”,号称亚洲第一城。

这使得傲娇与从容,深深刻在上海人的骨子里。

1949年解放上海时,赵祖康只当了3天的市长,第一天命令警察好好站岗,电力局、水利局、教育局等照常工作,第二天准备交接事宜,第三天正式把市长交接给陈毅。

上海由此诞生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解放上海时,水、电、煤气没停过1分钟,

公交车照常运行,开到路口有打仗的就停下来,等仗打完了再继续往前开;

两军对垒,陈毅打电话叫国民党投降,电话线路居然也没断;

犯人一个都没跑,档案一份都没丢......

千百年来,黄浦江两岸,历经太多战争、生生死死和绝地反击后的辉煌。

见过无数“大场面”的上海人,所以傲娇,所以从容。

这种气质和文化底蕴,和深圳截然不同。

有人调侃说:每一个深圳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都有着一颗创业的心。

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是对深圳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

总的来说,在文化方面,上海和深圳大相径庭,不过也有类似的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

上海是海纳百川,深圳是兼容并包,有异曲同工之妙。

4

综合实力

除了科技和文化,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尤为重要。

最基本的是人口和土地。

在这一点,上海优势凸显,深圳比较受限。

2019年,上海常住人口2428万,深圳是1343万。

上海面积6340.5平方公里,深圳是2000平方公里,不足上海的1/3。

深圳还有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耕地红线,深圳要保留50%生态红线,也就是说,最多只有一半的土地可以用来开发工业区、办公楼、住宅和学校等等。

这让本就面积不大的深圳,更显得捉襟见肘。

再来看GDP数据。

去年上海GDP近3.81万亿,高居全国第一;深圳是2.69万亿,全国第三。

按照人均产值来看,深圳高于上海不少。

但按照总量和增速来看,深圳GDP追赶上海,还是很有些难度的。

在金融层面,上海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是面向世界的窗口。

而深圳,最多只能排在第三,别忘了,前面还有个北京呢。

就在最近,央行行长易纲指出: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

并明确指出,上海正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和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

显而易见,人民币国际化,上海打头阵,深圳相对处于跟随者的位置。

有政策的支持,上海金融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其实在国际化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前列,有三个指标可以证明。

截至2019年,有超过700家跨国公司将在华总部,设在了上海,其中,亚太区总部就高达106家。

这说明,上海不仅是很多跨国集团在中国的首选,也是外资在整个亚太市场最重要的战略运营中心。

很多年以来,上海都是吸引外商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去年,太古可口可乐甚至把香港总部迁到了上海浦东。

还有港口和机场。

去年,上海港全年完成了吞吐量4330万标准箱,在全球屈指可数,而深圳港还没有挤进中国前十。

上海的机场航线网络遍布全球,去年运送旅客1.2亿人次,高居中国第一。

深圳宝安机场,去年是5300万人次,不足上海的1/2。

除了上面这些,医疗和教育,上海比深圳强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上海的教育到底有多厉害?

管中窥豹,从73年前的上海交大“护校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那1947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经济萧条,上海当局决定削减上海交大的科研经费,还要把校名改成“南洋工学院”。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3000多名交大学生当然不同意,他们决定去南京“打小报告”。

一群人冲到火车站,发现上海当局不仅停售火车票,还把火车和司机都弄走了。

就这伎俩,也想难倒交大的学生?

学生们找到废弃的车头和火车皮,维修组装了一辆火车。

没有司机?--那就自己开火车!

于是3000多人浩浩汤汤开往南京,车头上写着“交大万岁”。

这可把上海当局吓坏了,连忙把铁轨都给拆了,看你们怎么走!

急中生智的学生们,把火车后面的铁轨拆了,补到前面去,然后继续开火车前进。

就这样,火车还没开到南京,上海当局被迫妥协,只好答应了学生们的请求。

看来,清北复交,真不是盖的。

论教育,除了北京,就是上海了。深圳目前,虽然还上不了牌桌,但也在奋力追赶,不过可能至少需要几十年吧。

总而言之,在综合实力方面,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上海基本上都是力压深圳。

虽然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会不服气,就是觉得深圳比上海牛。

但有些事情摆在面前,你不服也不行啊。

就算良叔我是深圳人,我也要客观理性分析,不能睁眼说瞎话。

承认上海比深圳强,其实没那么难,而这,也是事实。

5

写在最后

当然,写这篇文章,也并非一定要把上海和深圳分个高下。

一来是想说明,上海和深圳是中国最具有活力的两个城市,是中国的两口气,代表着两种风格。

二来是想说明,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其实是件好事,会让真正想干事儿的人受益。

今年年初,良叔招到了一位优秀的咨询顾问,他认为深圳有前途,而他的太太,是位医学博士,却认为上海更有前途。

于是,一个在深圳,一个在上海,并约定3年之后,谁发展的好,谁就去谁那边。

这下,良叔感觉压力也挺大,万一3年后男生“倒插门”,那我岂不是挺没面子?

你看,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个体都能感受到的,而这也倒逼城市拿出最好的资源和政策。

不仅要打造硬实力,还要打造软实力。

我的一位朋友,是外企高管,在深圳待了十几年了,前段时间接到上海一家企业的offer,是之前收入的三倍,这实在是诱人。

他考虑了一周,最后决定还是留在深圳。

我问他为啥?

他说:“你可能会觉得别人家孩子优秀,可是,你肯定还是最爱自己的孩子......”

这话,不见得恰当,但是在深圳待了很久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老牌上海和后起深圳,谁的繁华终成泡影?

参考资料:

1.倪元辂、陈秉安、胡戈、梁兆松:《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

2.帝信誉:《继今日头条深圳湾拿地之后小米、Vivo、OPPO也加入到了“总部群”》

3.科技观察猿:《海思提前落子!华为上海开建新研发中心:施工单位已进场》

4.近现代史研究通讯:《葛剑雄:为什么上海能在百年时间中发展起来?》

5.朱思码记:《黄金一代:崛起中的上海互联网后浪》

6.智本社:《深圳,凭什么?》

7.大学历史:《还原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护校真相》

8.旺角黄汉城:《深圳出局已定?中央想要打造的下一个香港,是上海!》

9.北京商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

10.我为伊狂、南方都市报:《深圳,你被谁抛弃?》

END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