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人工智能 > 抓住救治“黄金时间”,强联智创预搭建智能化卒中中心_腾

抓住救治“黄金时间”,强联智创预搭建智能化卒中中心_腾

天乐
2020-07-13 15:31:58 第一视角

7月9日至11日,主题为“智联世界、共同家园”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在线上举行,连接人工智能顶级科学家、企业家、创业家、投资家等创新势力,共话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机遇。

强联智创创始人秦岚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参与圆桌讨论。成立于2016年的强联智创,专注脑卒中垂直领域,提供全诊疗流程智能化解决方案。从行业端来看,目前国内这一领域有成熟产品落地的公司寥寥无几。

“我们不称自己为纯人工智能公司,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至于用什么技术,主要看它能否解决核心痛点。AI技术便是我们现在所看重的。”强联智创创始人秦岚在接受亿欧大健康专访时如此说道。

从治疗端切入,瞄准最致命以及发病率最高的病种,强联智创的脑卒中智能诊疗服务平台如今已覆盖了全国近800家医院,并走向基层。随着治疗端最大痛点因AI技术加持而不断得到解决,强联智创亦开始提倡智能化卒中中心建设,全面布局脑卒中的预防和急救。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目前中国脑卒中防治态势严峻。《2018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报告》指出,40岁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人数达到1242万,并且年轻化趋势明显。而在存活人群中,70%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2018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报告》亦指出,中国脑卒中防治的下一步工作安排要紧密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区域防治网络体系建设;上下联动,各级医疗机构合作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开展卒中中心建设,卒中诊疗能力全面提升。

“卒中中心建设因为涉及急诊科、神经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所以很复杂。智能化关键在于很多科室要协作,并且解决现在缺血性卒中的两大难题——时效性和预后质量。”秦岚说道。

AI提供自动挡辅助,攻坚第一致命疾病

2000年左右,中国的脑卒中治疗行业刚刚萌芽,攻读神经病学的秦岚一毕业便加入了强生,投身该领域。一路陪伴着行业成长的秦岚,目睹着该行业的临床痛点迟迟未能解决。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她在2014年迈出了崭新的一步。那一年,在强生任职近10年的秦岚和共事多年的刘文哲共同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在借助国产耗材不断搭建市场覆盖的同时,潜心做更多关于“卒中治疗”的事情。随着资深研发工程师、来自清华大学的工学博士杨光明和李建军,以及脑卒中领域的临床专家卢旺盛教授的陆续加入,强联智创组建起了最初的团队。

与秦岚一样,刘文哲曾是强生集团神经外科事业部的全国销售经理,有着近20年的神经科药品与耗材销售管理经验。杨光明博士则是中国首台口腔CBCT的创始人之一,在医疗器械影像设备和软件开发管理领域有着10余年的经验。

强强联合下,强联智创本着从临床治疗的强痛点切入的目的,开始布局脑卒中治疗领域,提供从智能筛查、精准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规划、术中辅助到自动随访的全诊疗流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但在脑卒中这个难以攻克的领域,成立不久的强联智创也不可避免地走过弯路。

目前,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神经介入手术,但中国只有约2000名神经介入成熟术者,不仅医生力量杯水车薪,在手术问题上,他们都面临着最大的难点——微导管塑形。而这正是强联智创首款产品进场时所专注的强痛点。

最初,通过3D打印为微导管塑形成为强联智创的首选,但很快,他们发现只有3D打印技术远远不够。在微导管和塑形针的三维形状设计以及解决急诊救治及时性问题上,3D打印无法解决。

彼时,医疗AI技术的火热,让强联智创看到了新方向。随后,专注于医疗图像AI算法研究,拥有十多年医疗领域深度学习算法经验的印胤的加盟,让强联智创的想法得以落地。

“AI技术的加持,就好比驾驶一辆自动挡的汽车。”秦岚比喻道。以往,医生在神经介入手术中,需要通过复杂的脑血管二维图,在自己脑海中完成三维图景的构建,找到病变处。然后再构想出适合的微导管三维形状,最后进行塑形操作。

在此过程中,所有的构建都基于人的大脑,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很难传授。而有了AI辅助后,电脑便可利用大数据直接进行微导管路径模拟,给出微导管三维形状的方案。据此前媒体报道,这项技术能将医生原有的2小时手术时间缩短至半小时。

打造智能化卒中中心,助力基层

将微导管塑形智能化,并非强联智创发展的终点。在脑卒中治疗领域,秦岚有着更长远的愿景。“我们要打造的是全诊疗流程平台,将服务前后延伸。”她说道。目前,除了涉足智能微导管塑形,强联智创也在辅助脑血管病的特异度筛查,给出形态学描述,根据病变情况匹配合适型号的耗材、以及随访、疾病风险预测等方向发力。

在强联智创针对脑血管疾病的图像处理软件于2019年获得医疗器械二类证审批后,其也在今年年初正式启动了U-Pixel TM脑卒中智能诊疗平台,全面覆盖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6个病种。秦岚表示,强联智创从脑血管疾病治疗痛点起家,产品的落地维度是从病种切入,围绕每一个病症打通诊疗的全流程,这样才能培养医生的使用习惯和加强粘性。

事实上,当下在脑卒中领域有成熟产品落地的公司仍屈指可数。刘文哲向亿欧大健康坦言:“国内尚未有真正成熟落地的产品,而国外虽有些公司也聚焦于脑卒中AI,但其产品布局还尚在单病种的某个流程阶段,远做不到全病种和全流程的覆盖。”

据媒体报道,美国的Viz.AI和英国的Brainomix均有涉足智能化脑卒中治疗。2018年,Viz.AI 更是获得了美国FDA对其脑卒中护理应用的营销授权。但与Brainomix一样,Viz.AI 亦只专注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

6月,强联智创在其发展道路上又迈出崭新的一步,通过与GE医疗合作,其全诊疗智能处理AI系统将与GE医疗的高清成像设备对接,率先从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瘤救治的智能化诊疗,和缺血性脑卒中的脑梗急救的智能化评估起步,整合GE医疗的各类影像设备、IGS血管造影机系统,以及强联智创的脑卒中AI解决方案,形成覆盖全诊疗流程的脑卒中整体解决方案。

解决治疗强痛点、且覆盖全病种、全诊疗流程的脑卒中AI解决方案成为了强联智创打入市场的差异化优势。据其官网介绍,强联智创的服务已覆盖全国800多家医院,其中主要为三甲医院,县级医院占比约为20%。据秦岚介绍,服务三甲医院的AI产品,除了辅助临床诊疗外,还会着力加强科研合作,利用临床数据不断打磨产品、也持续研发更多病种和诊疗模块。

她表示,随着产品落地,也将逐渐布局基层医院。利用AI技术,强联智创正在将相关治疗流程标准化,并实现可复制。面对当下神经介入成熟术者不足的困境,秦岚希望能以此助推基层在脑卒中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2020年的新冠疫情,亦为强联智创进入基层市场提供了契机。在基层,由于医生资源稀缺且能力不足以开展神经介入手术,时常需要三甲医院医生“飞刀”。“但疫情导致医生出不来了,这就需要基层医院必须马上学习具备这个救治能力。而强联智创的AI辅助治疗系统正好可以实现医生继续教育,治病救人的愿望。”秦岚说道。

未来,强联智创与GE医疗合作开发的搭载AI的DSA产品也将率先落户大型三甲医院和基层二级医院。秦岚表示:“顶级专家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希望把顶级专家的经验固化到算法层面,然后将算法‘铺向’基层。”

提倡智能化卒中中心,三大服务创造营收

随着全诊疗流程的搭建,解决临床治疗强痛点的强联智创亦开始将目光抛向救治时效性和预后质量难题,提倡搭建智能化卒中中心。

脑卒中作为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提前预防、尽早治疗、治疗后尽早康复对预后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脑卒中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四高的特点。

如何节省急救及治疗时间,让患者尽早康复便是智能化卒中中心需要解决的难题。秦岚指出,智能化卒中中心的建设很复杂,需要多科室协助,通过高水平一致化的运转来提升流程速率,包括前期预防,筛查,急救以及耗材选用等以达到节约治疗时间,提高随访质量和预防管理。

而与GE医疗的合作,正是智能化卒中中心搭建的第一步。秦岚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我们智能化的软件之外,也需要与拥有丰富产品线的GE医疗合作,比如在CT、核磁、超声等方面。”

此外,随着产品逐渐落地基层,随访质量也将有所提高。秦岚解释称:“由于脑卒中需要重视二次预防,很多患者甚至会进行第二次手术,所以到医院随访就必须讲究快捷方便,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意愿。而利用AI和优质的成像技术构建三维配准模型,医生也可以将两次影像学检查结果叠加,去观察疾病是否有微小变化,再判断是否进一步干预。”

目前,强联智创的产品逐渐成熟落地,秦岚透露,今年诊疗服务将以按例收费的模式成为强联智创新的营收增长点。她指出:“相较于以往的脑卒中治疗,风险评估、术中辅助等便是多出来的收费服务,但通过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包括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手术时间等方式,都‘变相’降低了整体的治疗费用。”

而在此前,强联智创的营收主力来自其耗材平台。依托扎根耗材销售领域十多年的团队,强联智创有着丰富的销售渠道。通过耗材代理带来创收的同时,强联智创也为其后续的平台产品打进医院铺设了道路。“先有市场,再有产品,再回到市场。”这在秦岚看来是一个良性的市场循环,也是其产品市场渗透率高的原因。

而围绕科教研带来的科研合作收入,亦与强联智创的研发之路——围绕临床治疗的强痛点相辅相成。目前,强联智创与宣武、天坛、长海、华山等医院的神经科临床中心有着密切合作。

“根据临床治疗需求研发产品,再根据产品研发匹配各种技术,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秦岚说,“我们将自己定义为医疗科技公司而非医疗AI公司,从最早尝试的3D打印,到后来的VR、AR以及现在的AI、手术模拟算法、血流动力学分析,还有未来的5G,只要能解决临床痛点、助力产品实现落地,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