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人工智能 > 垃圾分类……“心好累”……_腾讯新闻

垃圾分类……“心好累”……_腾讯新闻

天乐
2021-07-03 18:37:28 第一视角

■ 文 | 鸿评论

今年7月开始,上海人民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垃圾分类监督员”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

一时之间,上海人人都在忙着学习如何区分“干垃圾”与“湿垃圾”,全国人民则从众多搞笑段子中收获了数不清的笑点。

然而大家很快发现,今后再也不能以看热闹的心态对待垃圾分类问题。根据住建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圳、北京、广州,已经分别明确。

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势在必行。关键是巨大的工作量如何分担?

目前这种让居民进行非常细致的分类工作的“上海模式”,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本。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每天24个小时,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细,面临的大小决策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大脑已经严重超载,所以越来越“心累”。

已经如此“心累”,再让人每天花费至少二十分钟,做如此详细的垃圾分类,365天不能间断,更是让“心累”雪上加霜。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粗略估算一下,每人每天花20分钟分类垃圾,一年就是7300分钟,121.7个小时!这些时间如果用来学习、用来娱乐,难道不能产生更大的效用、换来更多的幸福感吗?

我们要意识到让居民承担细致的垃圾分类工作,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不给居民太大负担的情况之下,确保垃圾分类的效果呢?有的。

居民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分类即可。比如分成可回收、厨余、其他垃圾等几大类,方便后续操作。

然后依靠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对垃圾进行更加细致的集中分拣。(其实垃圾集中分拣并不新鲜,德国、英国、瑞典等国早已有之,只不过是人工进行。)德国、美国的公司已经实现了机器人自动分拣垃圾。利用摄像机向云端的服务器传递影像信息,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出传送带上的废物,再由机械臂对其进行分拣。识别准确度高达98%,每天运行16小时,每支机械臂每分钟可分拣60次,大幅高于人类每分钟40次的平均值。

机器自动分拣的缺点是成本较高。据初步测算,一个4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要建设智能收集终端+智慧平台+智能检测线,需要一次性投资约15亿元。

不过,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凭借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再加上中国广阔市场的规模优势,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产量来摊薄建设成本。

从长远来看,减轻居民垃圾分类的负担,通过高效的自动化设备来处理垃圾,是一条社会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更加可持续的道路。

在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既不伤财,也不劳民”。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