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人工智能 > 数字化银行从员工数字化开始_腾讯新闻

数字化银行从员工数字化开始_腾讯新闻

天乐
2020-03-17 16:02:51 第一视角

“挑战与责任:战‘疫’催化数字化银行”征文大赛

*隔离也许会隔断我们距离,但是不能隔离我们的真爱:还等什么呢?拿起笔来,参加索信达与九卦金融圈联合举办的 “零接触”银行征文大赛哦。

*本文为征文选登,期望引发行业关于数字金融和“零接触”的深入探讨。

作者:邱文( 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编辑:蔡天昊

来源:九卦金融圈

数字化银行是目前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产品,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革命性成果后,数字化银行将继续向人工智能银行升级,最终发展形成本世纪内科技银行的最高形态。

因此,在追求长远目标的路上,做好数字化银行这个基础产品至关重要。那么该如何打造数字化银行?基于本次疫情造成员工分散办公居家办公员工是银行内部核心生产力这三点因素,我认为数字化银行建设需要从员工数字化开始,而实现员工数字化,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让员工具备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银行的核心生产要素是数据,数据又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所以现阶段银行数字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员工具备数据搜集、加工(清洗)、分析、应用四个技能。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要求员工?形象的比喻就是银行从传统原料加工车间升级为了一个新原料加工车间,而新车间能够运转的基础之一就是我们要具备新型生产工人,这些工人面对的不再是传统原料,而是既虚拟又真实的数据,所以对员工在数据能力上提出基础性要求是员工在新车间作业生产的前提,是新车间持续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员工具备数据领域的能力应该因岗而异、因需而学、因级而分。举个例子,银行内部专业的数据产品团队所具备的数据领域能力应该是成体系、专业化、全方位的,而管理团队对数据领域的能力要求应该更倾向于数据分析与应用,而不是全员同标。

在银行推动员工具备数字化能力的方式上,让员工具备数字化能力需要大力推动传统员工在技术、思维和学习能力上转型升级,同时适当引入数字化创新人才,而不是直接通过大量人才引进来实现,因为人才用于支持业务,而银行是传统业务向数字化业务升级,所以对既有人才的升级赋能,可以最大限度保持业务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迭代性,进而稳步建设起一支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人才队伍。

让员工成为数字化形态

如果第一点是对员工的要求,第二点就是对银行的要求,要求银行能够把员工变为数字化形态,那么什么是员工的数字化形态?目前还没有公开的定义,我基于个人在数字化工作领域的经验和认知,先将员工数字化形态定义为是对员工在现实世界行为的数据化表达,是员工现实世界的数字化镜像。

其核心是要把员工从存在于现实世界转变为同时存在于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只有在数字世界具备数字形态的员工,企业才能在数字化时代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这次疫情也也恰恰证明了数字形态员工的重要性。

那么银行如何让员工变为数字化形态?我认为核心是要让员工数字化形态具象化、可管理化。实现方式需要组织从人力资源管理选、用、育、留四个领域入手,针对员工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数据追踪,建立包含员工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等多种数据为一体的数字画像,通过画像让员工的数字化形态具象化。

同时,数字画像的优势在于银行可以将每一位员工画像与标准岗位要求及优秀员工画像进行比对分析,进而为员工发展提供基于数据的客观的建议,从而让员工队伍持续进步,向优看齐。所以数字画像是银行识别、培养和管理员工数字化形态的最佳方式。

实现员工数字化价值

在银行具备员工数字画像的能力后,银行需要考虑如何让员工数字化形态发挥价值,让员工在数字世界具备竞争力。我认为其核心是银行向员工赋能数字化生产工具。实现的方式是银行要基于员工画像,为员工建立千人千面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和数字化业务门户。

比如,在数字化工作平台中,A员工的画像是一名对前沿科技感兴趣的手机银行产品经理,那么他的数字化工作平台除了具备产品经理日常所需的各类工具、常用流程之外,还应该具备日常科技新闻推送、定向学术资源下载及科技兴趣小组交流群等个性化功能,基于员工画像数据实现千人千面办公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银行生产资源精准服务到员工,为员工办公及发展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进而让员工可以高效发挥个人价值;在数字化业务门户方面,银行则需要为每一位员工赋能业务营销的工具,即基于员工画像,为其打造基于H5、小程序或其他技术形式的数字化员工业务门户。

其中,员工数字化业务门户的内容包含员工基础名片信息、可公开兴趣爱好信息、日常生活服务及银行根据员工画像数据呈现的各类产品服务。

同时,门户中的日常生活服务,可以常态化的使员工业务门户存在于社交网络、自媒体渠道及线下二维码场景中,建立起全员门户、全员特色、全员直销的营销新模式,打造出一支以数字化业务门户为载体的数字化员工队伍,使员工数字化形态发挥其最大价值,在未来面对现实世界不确定的紧急情况时,也能稳定运转。

打造数字化员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将逐步代替人类完成从简单到复杂、从安全到危险的工作任务,可以胜任人类因生理问题无法支持的各方面工作。在技术成本平价化后,未来注定机器人会成为银行服务体系的主力,而这些机器人,我们可以称其为数字化员工。

那么银行目前该如何打造数字化员工,建设属于自己的机器人?个人认为重点要关注特色技术、用户思维、政策合规三个方面。在特色技术方面,银行要基于自身科技实力,打造符合自身业务特色的技术产品,差异化提供服务,通过技术变革,摆脱银行服务同质化的局面。

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要坚持技术实用性原则,对新技术加强科研储备,对成熟技术加强应用,以此打造出具有自家特色的数字化员工产品。在用户思维方面,银行应基于详细的市场用户调研,分类分层打造用户喜爱的数字化员工服务产品。

比如,为戏剧票友打造带有戏剧特色功能的服务机器人,日常可以为用户提供戏剧相关知识交流、节目资源搜集、票务服务等功能。这将使用户更加容易接受我们的数字化员工,让用户与其成为朋友,进而向用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在政策合规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已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所以在大趋势上政策会具备连贯性的支持。

但是,机器人的底层运作是依靠数据算法支撑,数据是其服务用户的基础,所以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对用户数据搜集的合规性,也要避免用户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外泄,形成重大数据风险事故。

此外,相比传统员工,数字化员工非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假如服务出现问题,那么责任的主体也需要银行前期进行研究设定。需要讨论是由产品研发人员负责还是由银行作为主体承担,这些都需要谨慎评估,形成完整的风险保护机制,避免对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

员工是银行发展的重要资本,是推动银行变革转型的核心力量,实现员工数字化,是数字化银行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也是首要环节。

员工数字化的实现,即是银行生产力数字化的转型,将有利于数字化产品服务的打造;有利于应对现实世界各种危机,实现双世界运营模式;有利于为发展人工智能银行积累经验,实现战略前置。员工数字化的建设任重道远,相信各家银行都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找到属于自己的具体道路,让数字化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征文主题:

挑战与责任,战“疫”催化数字化银行

1.拟定征文方向

1、疫情之下,数字化在未来零售金融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此情况下银行应该选择哪些合作伙伴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2、疫情带给数字银行的未来是怎样?

3、后疫情时代银行的数字化生存之道

4、疫情催化银行数字化,居家办公常态化对零售银行的影响

5、开放银行以及银行生态建设、场景建设等议题

6、银行数字化(精细化)运营、流量营销等议题需要哪些技术支撑

7、中小银行数字化难点,是否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8、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点、5G技术应用等前沿话题

9、其他

3.活动时间点

1.截稿日期:2020年3月13日

2.初评日期:2020年3月16日

3.专家评审:2020年3月21日

4.征文公布:2020年3月24日—3月28日

4.征文奖项预设

特等奖1名

华为mate30(单价6399元)+索信达专家团队免费咨询服务(仅限银行客户)

一等奖1名

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单价4999元)+索信达专家团队免费咨询服务(仅限银行客户)

二等奖3名

大疆口袋云台(单价2499元)

三等奖5名

小度智能音箱(单价599元)

优秀奖20名

京东卡

5.征文评选与发布

赛事主办方邀请了近二十位金融行业高管以及资深财经媒体人士对入围作品展开评审、打分,重磅评委和资深媒体名单敬请期待。获奖文章拟通过九卦金融圈官方账号、索信达官方账号以及权威媒体官方账号联合发出。

一支笔书写尽心中块垒,一篇文展现出浩然世间,邀你发声,与我们一起讨论疫情之下的银行数字化变革!

主办方介绍

索信达是中国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方案供应商,2019年12月13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其战略聚焦中国金融行业,为金融客户提供大数据营销、风控落地解决方案。

“穿透现象,回归本质”,九卦金融圈是由金融业内专业人士和顶级院校专家联手搭建的数字金融新媒体共振平台,致力于行业发声、业内交流、跨界撮合、资源整合,秉承连接共享的原则,为金融科技圈提供专业的内容和服务。

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简称CCFR)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以金融学研究为核心,连接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平台。中心的宗旨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金融研究人员,积极推动面向现代金融体系的科学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报告,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政策的制定献计献策。

THE

END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